現今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藥物主要機理是減緩骨的丟失,而對已經丟失的骨組織則無能為力
骨質疏松癥癥是一個世界范圍的、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的健康問題。目前全世界約2億人患有骨質疏松癥癥(osteoporosis,OP),其發病率已躍居常見病、多發病的第七位。其中僅美國、西歐和日本就有7500多萬人患病,每年花在治療和住院上的費用高達250億美元,骨質疏松癥癥被公認為是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健康殺手。最新研究表明,在我國一直被認為是老年人特有疾病的骨質疏松癥癥,實際上在兒童時期就已存在。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目前醫學上還未有安全而有效的根治方法。
骨質疏松癥癥一般分兩大類,即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癥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癥。退行性骨質疏松癥癥又可分為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癥和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癥。老年人患病率男性為60.72%,女性為90.47%。
國內外現有藥物
國內外對OP的藥物治療主要有:原發性I型骨質疏松癥癥屬高代謝型,是由于絕經后雌激素減少,使骨吸收亢進引起骨量丟失,因此應選用骨吸收抑制劑如雌激素、降鈣素、鈣制劑。原發性II型骨質疏松癥癥,其病因是由于增齡老化所致調節激素失衡使骨形成低下,應用骨形成促進劑,如活性維生素D、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諾龍)、鈣制劑、氟化劑和維生素K2等。鈣質、維生素D吸收和加強鍛煉有利于提高骨密度。
目前,我國治療骨質疏松癥癥的藥物有雌激素、降鈣素、雷洛昔芬、阿侖膦酸鈉、利噻膦酸鈉、甲狀旁腺素特立帕肽等。
雌激素替代療法(HRT)用于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癥。雌激素應用能緩解雌激素缺乏引起的癥狀,但會增加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及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險。所以應用雌激素后,婦女應該堅持有規律的乳腺癌照相和乳房自我檢查。雖然目前還沒有相關短期應用的研究,但可以明確的是,HRT對于減輕絕經后癥狀的益處大于應用后帶來的危險。
雷洛昔芬是用于預防及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癥的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RM),使用劑量為每天60毫克。研究證實,它能降低新發脊椎骨折病例(脊椎骨折下降30%~50%),但對髖部和其他非椎體骨折的療效不明確。此外,雷洛昔芬不減輕潮熱,對子宮沒有刺激作用,可降低乳腺癌的危險性,靜脈血栓事件發生率明顯增加但情況為輕度,目前其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還不明確。
阿侖膦酸鈉是用于預防(每天5毫克)和治療(每天10毫克或每周一次70毫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癥的雙膦酸鹽,它同時也被批準用于治療糖皮質激素引起的骨質疏松癥癥(GIOP)和男性骨質疏松癥癥(每天10毫克或每周一次70毫克)。但阿侖膦酸鈉的生物利用度低,必須空腹用水送服藥物,并保持至少30分鐘非臥位和不進食。
利噻磷酸鈉是用于預防(每天5毫克)和治療(每天10毫克或每周一次70毫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癥及GIOP的雙膦酸鹽。研究證實,利噻膦酸鈉能減少新發脊椎骨折病例(下降41%),減少非脊椎骨折病例(減少39%),減少髖部骨折病例(減少30%~40%)。它給藥劑量較簡單,但利噻膦酸鈉的生物利用度比較低,也必須空腹用水送服藥物,并保持至少30分鐘非臥位和不進食。
鼻噴降鈣素用于治療絕經至少5年的骨質疏松癥癥,使用劑量為每天200IU(國際單位)。經過對1255位婦女5年的前瞻性研究,已經證實服用劑量200IU可以明顯降低新發脊椎骨折病例(減少36%),而其他劑量無效(更大或更低劑量沒有效果),對髖部和其他非脊椎骨折的療效尚不明確。鼻噴降鈣素可能還有止痛作用,它的不良反應為偶有鼻刺激,罕有鼻衄。
甲狀旁腺素(PTH)用于治療高危骨折的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癥的骨合成促進劑,以增加骨密度、骨標記物和降低骨折危險性,也批準用于高危骨折的男性原發性或低性腺激素性骨質疏松癥癥。研究已經證實,甲狀旁腺素能降低新發脊椎病例65%~69%。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存在骨肉瘤危險性增加時,不宜使用甲狀旁腺素;對于兒童患者、干骺端未閉合、腫瘤骨轉移或骨惡性腫瘤、骨質疏松癥癥以外的其他代謝性骨病、已有的高鈣血癥或以前曾經進行骨骼放射治療的患者,也不宜使用甲狀旁腺素。
目前還有聯合治療骨質疏松癥癥的報道,聯合兩種抗骨吸收藥物有輕度協同作用,如阿侖膦酸鈉與雌激素或雷洛昔芬聯合應用、利噻膦酸鈉與雌激素聯合應用。但目前對聯合應用兩種抗骨吸收藥物對骨折的療效尚不明確,且醫療費用較高,也有可能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聯合應用抗骨吸收藥物和骨形成藥物,理論上值得研究,但目前尚無這方面的報道。
新需求
國內骨質疏松癥癥方面的市場增長潛力同國際市場一樣,依然十分強勁,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人口老齡化,二是目前骨質疏松癥癥的診治率依然較低,即便在發達國家也是如此。
顯然,對病人來說,他們希望獲得不需頻繁使用的雙膦酸鹽類藥物。但這些藥物都有著嚴格的治療原則,比如,在使用藥物治療前后一段時間里,病人不能吃喝(水除外),或不能服用其他藥物。這就使病人在遵從這些原則上會出現偏差,從而使臨床試驗中得到的結果不能反映到實際的治療過程中,病人就會有發生進一步骨折的危險性。
據大量研究顯示,患者對骨質疏松癥癥治療的順應性很差,從而導致骨折風險的增加。一項報告顯示,50%的骨質疏松癥婦女不能堅持使用雙膦酸鹽;另外一項研究顯示,在所有接受骨質疏松癥治療的病人中,只有不到25%的病人堅持用藥一年。
在上述藥物中,有一些藥物可以一年用藥一至兩次。藥師們希望這種減少頻繁給藥的做法能幫助病人堅持治療,“每周用藥一次和每月用藥一次的雙膦酸鹽是堅持用藥最好的方法,每月用藥一次、每周用藥一次或每天用藥一次并沒有太大的療效區別。”
另外,目前國際上對延長阿侖膦酸鈉生命周期所作的努力是開發緩釋劑型,以一周一次的新劑型來提高患者的順應性。日本萬有公司和帝人公司已經在日本開展了研究工作。
加拿大Edmonton Alberta大學的Hasen Uludag博士稱,現今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藥物主要機理是減緩骨的丟失,而對已經丟失的骨組織則無能為力。研究者將促進骨細胞生長的蛋白質和直接與骨結合的二磷酸鹽(BP)的分子結合,二磷酸鹽載體就是已有的藥物。他們已經證實,“BP結合蛋白與體內的骨組織顯示出很高的親和性”,發現超過半數的載體分子被直接運送到需要它們的骨組織處,其余的則被機體清除。此發現有望用于幫助已疏松的骨骼恢復原狀。